每逢端午节,各地都有着不同的习俗,赛龙舟,吃“五黄”,挂菖蒲,饮雄黄,但最为普遍的还是吃粽子。而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,粽子也是五花八门,风情万种。每一枚粽子都有着本民族的食物性格,下面这些风情万“粽”的少数民族粽子,一定有你没见过的。
竹筒粽子
竹筒粽子算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的。用新鲜的金竹、香竹、薄竹、甜竹的竹筒做容器,在每一节竹子中盛水盛米盛配料,一般用宽大的蕉叶、粽粑叶封口,米可用糯米或香米。
竹筒粽子其实最接近古人吃的粽子,屈原典故人人皆知,古人为纪念屈原,以竹简塞米投江,就是竹筒粽子最早的原形。
美食坐标:西双版纳、德宏、红河州等苗族、傣族聚居区。
壮族粽子
壮族粽子分为“母粽”和“子粽”。一般过年包“母粽”,端午包“子粽”。粽子用的叶子是柊叶,一种竹芋科植物,其叶如芭蕉,常用于包裹物品。有些地区喜包形状酷似枕头的大枕头粽,有些地区喜包一斤米可做六七个粽子的小枕头粽,还有一些地区喜包形状恰似狗头的狗头粽。
美食坐标:文山州
傣族粽子
德宏傣族的端午节,粽子和咸鸭蛋是端午节必备的食物。黑色的香草粽子是最让人期待的端午节诱惑。先把糯米放到水中泡软,然后把水倒掉晾干。田埂上或者河边长的青茅草,透着一种清香,用镰刀割来一把,烧成一堆草灰。
将这些香草灰放入泡软的糯米中搅拌,米就被染成了黑色。包糯米的芦苇叶在河边或菜园里处处可见,采来几十张叶子捆成一坨放在锅里用开水煮到泛黄,清洗干净即可用。捆粽子的细绳是由棕榈树的叶子撕成条状而成。
美食坐标:西双版纳
花腰傣五豆筒粽
玉溪新平的花腰傣在五月端午节都要包五豆筒粽吃,粽子以绿豆、红豆、花生、糯米等为原料,不仅美味,还清热解毒、消暑祛湿。顺手从家门口芭蕉树干掉的茎杆上撕下来的细绳,就是捆粽子的线。
美食坐标:玉溪新平
水族粽子
水族粽子俗称粽粑,分白、黑两种,尤以黑粽粑独具风味,制作时把洗净滤干的糯米用糯稻草或苏子秆烧成的净灰染成黑色,簸去余灰,然后将腌肉丁掺着香料包在其中捆扎煮熟,味道香甜,口感滑爽,是待客的佳品。
美食坐标: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
布依族粽子
每年端午,布依族家家户户都飘溢着甜丝丝的草灰黑粽子清香。节日前夕,人们便纷纷上山采摘羊耳草,回家晒干或烘干后用火烧成灰,然后再与糯米掺和包成粽子,再用农家鼎罐焖熟。开始焖的时候是用急火,待水开后即改用文火焖3-4小时即可食用。
加羊耳草灰焖出的粽子滋味佳,其口感酥软,味香远,入口丝甜,经常食用不但可以增加食欲,丰富饮食趣味,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。
美食坐标:曲靖市罗平县、滇黔交接地带
苗族粽子
五色粽是苗族同胞家庭团圆吉祥的象征。制作五色粽,要用野生植物的叶液将五盒糯米,分别染成红、黄、蓝、黑、白五色。接着就用树叶或芭蕉叶包裹,每种颜色的糯米包一种,再用麻绳捆住。
粽子呈圆柱形,大小随意。煮粽子时,水要浸没粽子,如果分多锅煮,五种颜色的粽子每锅都要有,其意喻吉祥。
吃五色粽分热吃和冷吃两种。初出热锅的五色粽,香味回溢,诱人口水欲流。拆开叶子咬上一口,只觉得软滑粘牙舌头甜畅,满口清香,令人吃欲大增。
美食坐标: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
瑶族粽子
瑶族粽子,亦称瑶族粑粑,是瑶族过年过节必备的食品。瑶族粽子可以保存较长时间,是瑶族人民在重大节庆期间招待客人或馈赠亲友的佳品。
另外瑶族还包枕头粽,先将糯米以食盐、草果粉调味,再配上绿豆、腊肉条,或红糖、花生仁等拌和,最后再用竹箬包成枕头状,有小猪崽般大小,可供一家人食用好几天;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、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的。
美食坐标:富宁、金平、河口、麻栗坡、广南、勐腊、元阳、绿春等县,此外,师宗、丘北、砚山、西畴、马关、屏边、红河、墨江、江城、景东等县也有瑶族分布。
一个端午节的粽子,不同的民族就吃出了不同的花样,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民风。端午说“粽”,为的就是让您感受这各具特色的阵阵粽香。
文图来源:网络
封面设计:猫尾纹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