芳华如花今又开
——记三灶海岛女民兵“海英班”
杨宇|特写
5月22日中午过后,烈日当空,酷暑难耐。央视十台的女记者和青年摄影师,扛着“短枪长炮”,到海澄村拍摄鹤舞和三灶编织节目回到村文化中心的时候,先是听到一阵威武雄壮的操练口号,而后看到一列飒爽英姿五尺枪的女民兵在演练,很是惊讶。再仔细一看,更是惊讶:头上戴的富有海岛特色的竹笠下边,竟然都是老妈老嫂老姐的老人脸孔!原来,这是今晚准备参加在珠海遵义医学院真人秀情景剧——《三灶海岛女民兵》演出的、原正表村“海英班”的女民兵,在抓紧时间排练。年9月29日,毛泽东主席发出“全民皆兵”、“大办民兵师”号召之后,广州军区驻三灶岛第四守备区第四团一连、二连,于年10月组建了田心村十姐妹炮兵班,年组建了英表大队红英班,年6月组建了正表大队海英班。通过军民联防、军民共建的形式,在南海前哨地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。正表村女民兵“海英班”,原来叫海澄太阳升大队民兵尖子班,成员都是海澄东升小学的女同学,原先都是学校的红小兵和学校宣传队的队员,毕业后一起回乡务农,又一起当了海岛女民兵。海英班成立后,梁玉霞是第一任班长,副班长是马惠先,成员有汤立新、徐玉桂、汤秀群、杨伍妹、杨彩英、杨安添、陈齐好、徐爱容、汤菊香,年纪最小的17岁,最大的19岁。三灶海岛女民兵的年代,是风云时代,是英雄时代,是理想时代,也是三灶海岛女民兵青春芳华,如花绽放的年代!那时候,三灶海岛女民兵一边参加军事技能训练,一边参加生产队劳动,没有工资,没有补贴,甚至不多记一分工分。她们一般5点钟起床,步行半个钟到营地训练,训练两个钟后又步行回来参加生产队劳动。她们中午回家扒拉几口饭之后,就上山砍柴或者割猪菜,要么将生产队的番薯、芋头挑到营地送给解放军;晚上,她们轮值一个钟的岗哨,碰上收获季节还要在值哨岗回来之后,抱起草席和棉絮到谷场给生产队值更守夜:农忙时节,她们忙完生产队的农活后,一年两造都去帮助部队插秧、割稻;农闲季节也没有闲下来的时候,不是加紧军事训练,就是参加公社组织的农田改造或者水利建设大会战……那时候,三灶海岛女民兵实行的是完全军事化训练。只要紧急集合哨子一吹,她们就在两三分钟之内赶到;急行军走在路上,一声令下,她们就地卧倒,地上有臭屎也好,有荆棘或是臭水坑也罢,都豪不犹豫地趴下去;有一次,海英们接到命令上山搜索,全连民兵一字在山下排开,每人间隔3米拉开,不管面前是荆棘还是悬崖峭壁,都勇敢地攀登上去,许多女民兵衣服被扯破了,手臂划出一道道血痕;训练她们的部队教官,为了训练她们夜里单独执勤的胆量,经常指派她们一个人在上半夜去给另一个村的民兵连长传达指令,途中不仅要走丛林小路,还要穿过坟场。开始她们都有些害怕,甚至有人让家里人陪同一起去执行任务,但受到批评后都锻炼了出来,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……那时候,海英班这群年青的渔家姑娘农妹子,个个能歌善舞,经常到部队营地与解放军战士一起联欢演出,也到公社和县里去演出,都受到热烈的欢迎和普遍的赞扬。徐玉桂和汤立新迁居澳门之后,依然不时回来姐妹相聚,徐玉桂更是从经济上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姐妹,资助海英班排练节目,参加各种文艺表演……进入八十年代后期,因应国内、国际和周边形势的变化,国家对民兵工作不断进行调整。曾经在海防前线“飒爽英姿五尺枪,曙光初照演兵场。中华儿女多奇志,不爱红装爱武装”的三灶海岛女民兵,回归了渔家女儿农家姑娘的本色,淡出了人们的视线,她们在革命熔炉里百炼成钢,不仅学到了军事技能,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,坚定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,也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正确的方向。《三灶海岛女民兵》以真人秀情景剧的形式,重现了这一火红的年代。故事分别从田心村十姐妹炮兵班、红英班、海英班的成立讲起。让人想不到的是,当年的海岛女民兵虽然如今年纪大了些,却依然是一支“召之即来,来之能战”的队伍,接到演出现任务后,她们个个不计报酬,克服各种困难集中在一块,不怕苦,不怕累,严肃认真、一线不苟地进行排练。只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就人人动作熟练、整齐,将当年三灶海岛女民兵“爱岛、爱国、刻苦、奉献”精神,完美地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。这是和当年一样的艰苦付出,也是当年如花芳华的又一次英姿飒爽的绽放!就海英班来说,成员有家住顺德、澳门的,但只要有排练和演出任务,一声招呼,马上赶到。班长梁玉霞先生有病,她一边照顾先生,一边带队排练和演出,从没有过耽误。这天,央视十台女记者用一个多钟,拍摄了梁玉霞她们海英班姐妹的排练过程,采访了梁玉霞和汤秀群等人。看她们那么大年纪了,依然那么认真刻苦地排练,特别是梁玉霞为了赶回来参加排练和当天晚上的演出,让在珠海就医的先生提前出院回家,女记者感动得当场流下了眼泪,离开之后还牵挂地发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