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孔雀竹芋 > 孔雀竹芋文化 > 正文 > 正文

民国一流县城上梅古城二萸江津风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1/10/20 19:00:50

点击梅山风V,领略人文·历史·风景!最具特色的平台!

相关链接:1、资江航运曾造就了“楚南望邑”的辉煌(系列一)

2、新化:曾有“楚南望邑”的辉煌(系列二)

3、(系列三)新化:曾有“楚南望邑”的辉煌

4、(系列四)新化:曾有“楚南望邑”的辉煌

5、资江化溪、桑梓段的河道码头及历史人文(系列五)

6、资江化溪、桑梓段的地名、名胜古迹等历史人文(系列六)

7、资江化溪、桑梓段的工商业及乡土文化(系列七)

8、资江新化县城段的昔日辉煌(系列八)

9、资江新化县城段的昔日辉煌(码头)(系列九)

10、民国一流县城——上梅古城(一)(系列十)

(上接之十)

(五)向东街

向东街是靠近河边为东西走向的一条老街,属于松山坪的范围。松山坪,上梅古镇中最原始的名字,新化县城由此逐步发展而成。以前,老县城城外无街道,从康熙十二年()以后才陆续向城外扩建,由东正街向东逐步修建了东外街、向化街(新化话音向近勺“shuò”,故又叫勺把街)、集贤街等。据才去世不久的朱佛郎介绍[1]:清末民初,大码头一带逐渐成为县城最繁华地区,于是,延伸到大码头上的大码头街兴起,集家坊、商贾、集市为一体,码头上船来帆往,街道上人声鼎沸。江西人、湘乡人利用水利之便,从武汉、益阳等地将一船一船的大米、百货、盐等运到大码头,再在松山坪的向化街一带建起一排排的货栈或仓库,再售住全县各地;而新化的船家船工们,也从向东街启航,将一船一船的煤炭、木材、铁石运往武汉、长沙等地。

现在的向东街是新化老县城里保存较好的古街地段之一,两边是不可复制的明清建筑群,或用青砖砌,或以青砖砌墙、木材为主,或全用木材修筑,饰以马头墙、小青瓦、白粉壁,精巧玲珑的楼阁,镂刻精美的纹饰,加上小门、大堂、天井错落有致,青灰的色调与青石板街道浑然一体,风格典雅,彰显出明清江南水乡建筑的独特风格。那些斑驳陆离的“本源X货栈”“兴祥XX”等老字号,在暮色中格外厚重;那些散落街边墙角的“晏XX合墙”“王XX、晏语X堂合墙”“本墙退官街三尺”等字样的石雕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豪华。

B20向东街上的老字号贷栈

B21“晏清耀合墙”石碑

向东街汇聚各式名小吃,杯子糕、蒿子粑、穇子粑、马练王等令人闻之垂涎;山胡椒油风味的向东街牛肉面更让人口齿生香。众多的百年老店在这里风云聚会:恒升庆斗笠店、油伞店、酒肆茶楼、美食餐馆、油榨坊、腊味坊、粮油铺、风水馆、正骨水师馆等店铺星罗棋布,用百年手艺的传承,服务着当地人。遍布的祠堂,户供的神龛,热闹的八音锣鼓,精彩的梅山武术,惊险的梅山走刀……古老的梅山技艺经常在这里会演。

据朱佛郎先生介绍,最让一些老人怀旧的是这里曾经存在的让人津津乐道的旧行当,比如“看西洋景”和“龙船卦”。“看西洋景”是在地上摆上一个大木箱,左右两边各开一个装有放大镜的小孔,木箱中有一些外国风景画或生活图片,亦有关于西洋婆子洗澡的相片。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时候,这可是新鲜玩艺;观看需花一个小毫子(铜钱),以眼贴小孔,由执箱者转动轴把,同时边唱边高声吆喝,以此引来下一个观看者。“龙船卦”形如小木船,下有扶手架,可扛在肩上四处游走。船首有龙头,船舱内设木雕神像。若家有小孩夜哭不安神者,将小孩衣帽鞋等悬挂于龙船四周,敬香祈求神灵,然后将衣帽鞋取下给小孩穿戴,藉以保佑小孩平安。此外,还有许许多多今已不复存在的民间手工艺技,比如补瓷碗匠:匠人使用一个看上去像弓样的器械带动金属钻头,在破裂的瓷碗上钻出对称的眼洞,再用铜钉铆合裂缝。打草鞋匠:匠人用草织机或马凳将稻草编织成劳动用的草鞋。箍桶匠:木匠中的一种,专门为人整箍已散或将散的木器。铜匠:能制作和修补各种精巧的铜壶、铜杯、铜盆、锁具、烟具等物什。

若从高空俯瞰,古城俨然一幅现实版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斑驳的青灰色里,藏着许多神秘的故事。

其实,向东街不是古地名,是50年内才有其名的。原为东外街、向化街、集贤街三条街,20世纪60年代初向化街与集贤街合并,70年代,东外街与向化街合并,各取一字,叫向东街。同时在行政上,向东街及附近地区一起组成东外社区,主要由松山坪和喜家坪两大块组成,又合称东门凼里。

而邓谊长、邹铁生等认为,向东街一带其实是原县城最落后的地方。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,资江内河航运衰退,又加上资江一桥修建,义渡逐渐废弃,这一带就慢慢衰落。由于地处偏僻,地势低洼,有钱人大多外迁,这里就逐渐成为贫农窟。也得益于此,八九十年代大拆建时期,这些古建筑才幸免于难,较好地保存至今。

B22古色古香的向东街

B23向东街边的“云横梅岭”

B24向东街边的“得月楼”

(六)南正街与毛家巷

原南正街从县衙门前直通,从原县工商局到南门广场(即五一广场),与东正街、西正街成十字交叉,全长米,宽过6米,是古上梅城内至关重要的一条街道[2]。南正街南端一号系曾氏宗祠,当时曾氏家族中曾继梧、曾继辉不单是新化仕绅中的大户,在省内外也属于有影响力的头面人物,因而曾氏宗祠地位重要而突出。紧接第二栋是唤民书局,为李主一、方鼎英等筹资经营的印刷商行……这是一些能左右新化时局的巨擎。此外,南正街的商业也相当繁华。据当地居住的邹德义回忆,南正街靠近南门口的咸生面馆的面条很著名,号称“新化三绝”之一。当地人叫“咸生面馆”为“涵仙面馆”,口味纯正,油而不腻,辣中带爽,份量充足,牛肉片罩住整碗面头,每天前来吃面的人络绎不绝。咸生面馆的老板姓游,建国初因咸丰面馆里面的历史事件而被镇压。游家大少爷游克忠先在郴州师范学院任讲师,文革中被打成右派。邹德义说,涵仙馆正对面是他父亲邹宝生经营的新精益绸缎布庄,当时生意也相当红火。但南正古街早已毁,现在这一带就叫“天华北路”。毛家巷与毕家巷相对,与西正街平行,延伸到老广播局及老县政府一带。毛家巷内原有游家大院,邹德义介绍说,游家大院原为“治行为江南第一”(曾国藩颂语)的游智开晚年任广东布政使时所建,青砖黑瓦,翘角屋檐,马头墙垛,里面的窗棂皆雕龙画凤,极其优美;整个院落为江南四合院结构,面积极大,桂花树、樟树、梓树、梧桐树、桔子树、葡萄等花草树木栽满旮旮旯旯,一年四季皆鸟语花香,现已拆得七零八落。毛家巷西段还留有一些破烂又低矮的老建筑,正等着拆毁。

B25遗落在废墟里的太平缸

B26残留的老建筑

(七)万寿宫与江西会馆

位于东外街大码头附近,曾经一度为城关镇染化厂。清道光十六年(年),县城“江西帮”商人在东外街通济桥侧建“江西会馆”,会馆临街建“万寿宫”,内祀“许真君”神像。许真君即许逊(-),字敏之,豫章南昌人。当时,在新化县城经商的江西籍人将“许真君”带来新化,成为今新化道教的“五师”之一。民国时期,江西商人在万寿宫内创建豫章小学。年后,曾改为梅城小学,文化大革命后期曾在此建立新化染化厂。万寿宫为今县城内保存下来的清代建筑精品之一。

B27保存较好的万寿宫外墙

(八)肖家大院

肖家大院位于向东街内的左边,自成一体形成完整的独立院落。据现在的屋主人肖振波[3]介绍,肖家大院本来叫兰(蘭)园,为木质天井状院落,院内多雕梁画栋,尤其是那别具一格的神龛拜台,外带小门,里面有神台,绘八卦图,图案上置神像及祭品、香案等,极为罕见。以前这里居住着十几户人家,现代肖家后人多从这里走出去,许多移居海外。

B29兰园外门

B30雕花的内壁

(九)井头街

在今东外社区内,医院一带,处向东街与迎宾路之间。因新化人读井为jiang,故又(谐音)叫奖励街。井头街因位于清澈清凉的杨家塘井之上而得名,范围面积不大,街道狭小,与永胜巷、杨家塘巷相连在一起。据《新化县地名志》(年版)载,井头街起自东外街南口,向西南至三义阁县农资公司后面,全长米,宽3米。

现在,井头街一带保存较好,古建筑较多但少精华,大多是普通民居,但街道里还透着一股古典别致风情,最典型的是邹家院子。据居住在井头街的刘助仁[4]老人介绍说,邹家是世代名医,祖祖辈辈行善积德,土改时由于财产积累多,划为地主,除有一支迁居海外幸免于难外,留在新化的两兄弟遭到镇压。现在这些房子如许多院子一样,都是县房产局管理的公房。

B32井头街与向东街交叉口的邹家院子

B33井头街古牌

(十)杨家塘

位于易婆山下,三义阁之脚,今优U会所至医院一带。三义阁所在地原是一座荒山,山下有杨家塘,塘边有杨家坟山。据姜泽湘老人介绍,这里有“荷叶遮金龟”之说,是说易婆山形似乌龟,原在梅山田一带,十八罗汉看到上梅城一带缺水,就下凡赶山,将金龟赶到三义阁一带安顿。从此,金龟的头变成杨家塘,滋润着上梅山人。金龟的四肢变成四口古井,分别是南门井、玉虚井、菱角塘井、上梅井。而这种“荷叶遮金龟”之地,据说是风水宝地,可出读书人。清代,杨家塘附近有杨崐者,其母亲葬于此地,后读书高中进士,入选翰林。

B34杨家塘井

B36杨家塘古宅

B37杨家塘小巷

(十一)菱角塘

位于向东街之北,处于向东街与地方电力公司家属楼之间,十四中学右下边。原为一长满荷花和水葫芦的水塘,因盛产菱角,故名菱角塘。据从小就居住在县城十字街的王明发[5]介绍道,菱角塘建县以来早已有,一向水光潋滟,风光旖旎,是县城边有名的风景名胜地,尤其是每到夏秋之季,满塘荷花香飘四处,连向东街都能闻到香味。两旁古建筑密集,清代新化诗人欧阳磵东就在此旁建楼安享晚年。塘边的那口老水井,清冽而甘甜,县城内常有人提桶挑水,曾卖一分钱一桶。至今,这个井里的水还供人享用。

B38十多年前的菱角塘相片

B39今日菱角塘

B40菱角塘边的水井

(十二)澍园

位于今电信局大楼一带,原为刘氏家族庄园,为大乡坤刘铁逊所建。刘铁逊,字绍烈,号克慎、笃前,清光绪六年()生。原籍不详,幼时被城厢团冷水村黄泥坳刘命侯(曾做过县令)收为养子,民国期间迁居县城南门墙上新筑别墅“澍园”。

刘颈后有一肉瘤,自称“钱坨”,读书不多,善于谋算,稍长即代其养父在锡矿山管理三益采矿公司。民国二年(),在长龙界组建美利炼厂,用氧化锑矿试炼纯锑成功。当时,锑冶炼属华昌公司专利,遭其干涉,刘拉曾叔式、蔡锷等人为股东,出面与该公司争讼于北京农商部,后经调解,由华昌公司参与美利炼厂合资经营,改名新华昌炼厂,刘从此名闻锑都。又独资或集股开办纯青、化成、鸿辉等炼厂。刘为吞并掉粤商韦志道在谭家冲开办的志记炼厂,在其初建之前,即暗将该厂周围田土山地全部买下,导致志记炼厂投产后,既无出入通道,又购不到堆矿砂和倒炉渣的场地,乃被迫停产,贱价顶给刘铁逊经营,改名为修和洋行。矿山冶炼规模日益扩大,而冶炼技术落后,德国商人施乃甫于锡矿山开办开利洋行,仿赫氏炉原理制锑氧炼纯锑,但“禁止外人参观”。民国9年,刘铁逊为打破外商技术垄断,乔装工人混入洋行,费时数月,精心考究,归而利用本地工料仿造,名为“土法氧炉”,原来废弃之锑矿、生锑炉渣及低成份的花砂均可直接投炉制炼,比西法炉的成本低而产量高,被各炼厂广泛采用,刘因之获利甚巨,并挤挎了开利洋行。

民国19年,刘铁逊为满足冶炼生产需要,再次扩大采矿经营,除原有三益公司外,又独资或集股开办球益、天生和、大有庆、履祥吉等7家采矿公司,拥有全山1/5的矿地。此外,还经营商业,放高利贷。在锡矿山开设有协和兴等商号,经营绸缎、南杂、药材;在县城开设利源昌,做木材、棉纱等大宗投机生意;又合股开办惠康商号及履祥钱庄。钱庄规定借款,月息高达1角。凡刘所办公司炼厂的工人,均可在其开设的商店赊贷借钱,只记一笔数,以后物价涨时按时价还,物价跌时就连本加息还。在农村刘铁逊还占有年收租谷千余担的田土。他不仅做大生意,也做小买卖,只要有利可图。人们说刘铁逊是“专打别人主意,连骨头也要炸出油来”的“铁算盘”[6]。

第一次大革命时期,刘铁逊反对矿山工会提出缩短工时、增加工资、发送福利的要求,企图以全矿山放炉停产进行抵制,被工会击败其阴谋,逃亡外县,通缉未获。次年,返回原籍。土地改革时,刘惧怕逃居长沙,年病卒。

B41古城路的清末建筑

(十三)南门湾及水晶阁

南门湾位于老县城南城门,也叫南门口,旧名“进宝”,明正德十四年()建石城,始名“薰和”。解放后亦称南门广场、五一广场,当时新化的多数重大政治活动都在此举行。文化大革命时期,曾在南门广场建毛泽东形象敬仰塔,塔外用水磨石建的栏杆围成花坛,栽上花卉,四周是毛主席画像。

旧时,县南门正对距县城十余里的维山(“维山叠障”为新化八景之一),其状如火旗,县城常有火灾,按风鉴家之说,须以水戢火,故永乐年间建阁于土城上,祀水神以镇之。景泰五年重修,名“水晶阁”,并于其顶楼悬挂蓝色匾书“水晶阁”,底楼悬挂红色匾书“静镇离宫”。为何要这样?当时人要进县衙门,只须经过南正街、十字街、衙门前街,就可直入县衙。县境内民事纠纷与犯罪案件较多,民间流传“县府衙门对维山,十堂官司九堂奸”。有鉴于此,风鉴家建议将县府虚设于“水晶阁”下,以求案件减少,保民安定。清道光二十年(),南门外大火,越墙烧毁水晶阁。后来,县人刘金元捐资重修水晶阁,高46.3尺,长33尺,宽53.8尺,四角翘起,悬铃。除下面城门外,上有两层,巍然耸立,登高望远,可俯瞰全城。县人陈海南有《重修水晶阁记》,石刊阁中。民国36年(),因新邵公路通车,将城墙旧址改为环城土路,水晶阁亦被毁。年,拆除残存的南城门石拱,水晶阁基址从此不复存在。

B42南门湾老相片(来源于网络)

曾经,南门湾所产的杯子糕与毕家巷的鼎盔粑(锅盔粑)、咸生馆的面条合称“新化三绝”。新化杯子糕,其状如元宝,大如婴拳,味香甜,色透明,分黄白二种。黄以红糖、米糖调色,称金元宝;白以白糖或糖精拌和,称银元宝。其形有凹凸两样,凹形称肚脐糕,方言称“比翅糕”,质密而嫩,嚼之如炖蹄筋;凸形称杯子糕,一口咬开,满是峰巢气眼,既耐嚼又爽口。最妙是刚出笼之时,热腾腾、香喷喷、胖乎乎、颤巍巍、粘稠稠、甜津津。杯子糕最早是祭祀供品。据传早在千年前的梅山蛮时期,杯子糕即已出现在供桌上,后宋神宗熙宁年间,潭州大将经略梅山,设罹天大醮超度战死冤魂,祭品中就有杯子糕。其现身于街道小贩的零食担子,则是近两百年间的事了。现在,新化杯子糕则主要集中在向东街一带,品质则以西正街产为最。

B43新化杯子糕之肚脐糕

此外,当时东门外有“通济桥”,西门外有“庆丰桥”,均有护城河,而北门无向外交通要道,为“塞”门。

(十四)青石街

青石街,最早为连接南门至梅山田一段弯弯曲曲的街道。当时为何不修直街而修弯道?从地形地势上看,青石街出口叫拱门坳,地势高于南门口。在冷兵器时代,若有敌来犯,占据拱门坳等于占据了制高点,又加上一条弯街的存在,有利于外围御敌。民国27年至29年,县府对这条街进行全面整修,两边住屋各后退五尺,街道扩宽为6.5米,路面用青石板铺砌成龟背形,因而叫青石街。该街总长达米,一度名气响亮,差不多代替了新化古县城。可惜-年青石街改造时,青石板路全部被毁,两边的楼房全部变成钢筋水泥的通楼广厦,青石街只留下一个名字,成为新化人一段永久的记忆了。

B44东正街上的青石板路面

节选自《大梅山研究·萸江津风》

下接之十二,敬请阅读!

梅山风V3
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huangguazhi.com/kqzywh/8707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    Copyright © 2012-2020 孔雀竹芋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