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孔雀竹芋 > 孔雀竹芋价值 > 正文 > 正文

即将消失的平政路系列之三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1/11/4 8:52:12
白癜风治疗的方法 http://news.39.net/bjzkhbzy/180326/6126358.html

湘潭平政路,过去曾是湘潭市的主要发源地,曾建有供各地商贾分域聚会的护国寺、江西会馆、寿佛殿、关圣殿、华南戏院等庙所,自古水运发达,是水上货物的集散地。这里四方商贾云集,盛极几朝,曾被誉为“小上海滩”。

随着政府“精美湘潭”两年行动计划的全面启动,这里所辖的大埠桥社区、关圣殿社区以及新梁街社区的余户居民即将告别生活多年的地方,心里都有着几分不舍。

平政路号无名香烛杂货店的朱国方,年5月出生。朱老在平政路已住64年。在朱老印象当中,父亲告诉过他,这家无名小店原来是有名字的,在他公公那个年代,也就是解放前,叫“朱福成纸号”。解放后,他的父亲也同样在做纸这个行当。直到今天,这个无名小店仍然还有些当年的影子。

平政路号,住着61岁的赵清河和59岁的赵清友兄弟。兄弟俩都是土生土长的平政路人。这个90多平米的房产,是他们的父亲留下来的。据赵清河介绍,年新中国成立就有了这家店铺,父亲赵新民在平政路做了一辈子生意,当时主要经营南杂。年父亲去世后,店子就没有再开过。

居住在平政路大桥下街废弃门面里的申亮,年3月出生,邵东县保全乡人,年来湘潭,负责平政路关圣殿社区的卫生清扫,每天要将整个社区的卫生清扫干净,还要将三大板车的垃圾运到八仙桥垃圾站。每月收入在元左右。在湘潭生活个人月开支为元。

57岁的张佑斌,住平政路14号。17岁高中毕业学木工,在外打工40余年,当过保安,开过早餐店,后来靠做木匠来维持生计,铸造厂的模具制作是张师傅的拿手活。他说,做手艺必须要做一行爱一行。

平政路号正宗牛记臭干店67岁的张铁牛,6岁开始就生活在这里,在平政路住了61年。臭干店开业13年来名气越来越大,上过电视,登过报纸。他说,产品还远销到了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,最远的还被带到了台湾。

平政路大桥下街73号83岁的袁振桃老人,在平政路住了50余年,自老伴易星沅年去世后,她就一直一个人生活。4个子女均在湘潭,每天都会轮流回来为老人做饭。袁老也属于低保对象,每月可领取元低保金。

平政路号的肖元林与老伴刘友芝,年从湖北荆州来到湘潭,租了套房子开了这家旧家具及旧电器回收店,至今已经16年。

平政路南步街8号63岁的王满清,年7月从湘乡虞塘中沙乡来到平政路,租了间房子做棉被加工已有20余年,每月的收入在元左右。王老板说,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够加工7—8床,生意不好的时候甚至一床都接不到。

家住平政路滨江楼2栋2单元4楼61岁的石理超,从小就对马恩列斯毛的画像特别喜爱,早在年就收集了现在挂在客厅墙上的这套画像,至今已有40年历史。不管搬迁到哪里他都会把这套画像带到哪里。

平政路曙光巷30号,这栋被称为彭家大院的二层楼房,有着几百年的历史,这里住过5代人,如今依然是四代同堂,住着84岁的主人彭炳林和他的四个儿女以及三个丧夫的亲家母等20余人,一家人和和睦睦,其乐融融。

平政路号7号门面的欧泽华,年7月出生。在平政路住了62年。年从十八总钢火厂辞职后在平政路开了这家泽恒摩托车修理店,7年前已经停止营业。现专门为朋友义务修理车辆。他每天会在店铺门前摆上茶具,泡上功夫茶,吆喝过路的朋友品尝。与他为伴的这条德国牧羊犬叫咪咪,已陪伴他12年。

平政路号3号门面牛又牛画框专业制作坊老板牛黄河,年6月出生。年从江麓机器厂辞职,到邵阳做了8年的房地产,后来又做了几年媒体,3年前租了现在的门面做画框装裱。他说,做这行既修身养性,还能够接触到许多文化名流,更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,他深爱着这个行当,马上要拆迁,有些不舍。

平政路万寿宫码头10号的聂丽辉,87岁,祖籍江西。在平政路出生。老伴年去世后她就一直一个人生活。聂老说,她的公公聂乡山是当时平政路江西会馆的一个官员,她3岁时公公就去世了。据聂老回忆,她的父亲聂建勋当时在平政路开了个皂行叫“聂同盛”,从事酒和米的经营。聂老旧社会在私立学校念了一个月的增广贤文及百家姓,后来由于日本人侵略而终止,13岁就在合作社做木岐、当过裁缝,扎个纸花等。

平政路农民码头28号4栋2号门面小罗面馆的罗小兵与妻子刘玉,他们于年下海租了这家门面开面馆,12年来生意一直红火。刘玉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,小罗是从湘潭县倒插门来市里的。

平政路号无名修理店的刘国民,年9月出生。父亲年从市针织厂下岗后开了这家修理店。刘国民是年从湘潭市柴油机厂下岗接着父亲的这个店面继续经营的,每月收入元左右。

居住在平政路大桥下街大堤下废弃房里的李世怀,年2月出生。妻子30岁离开人世,他就一直单身。30年前,他从重庆酉阳县来到湘潭,先是在湘潭锰矿打了10多年工,后来又在湘潭建设北路、韶山东路一带靠扫地维持生计,5年前来到平政路,靠捡废品维生,月收入在—元左右。

平政路大桥下街43号今年86岁的黄友梅老人,是解放前坐着红轿从杨家桥嫁到当时的九总来的,其老伴55岁时离开人世后,她就一直跟儿子一起生活,现已在平政路住了60余年。家里喂养了一只会说话的八哥鸟,她经常与它对话,并会给它喂些葡萄干、西瓜等食物。

平政路创新楼8号门面52岁的黄细春与妻子邬晓华都是土生土长的老湘潭,夫妻俩在自家购买的门面做过水果、槟榔、茶楼等生意,如今又改做洗车行当。老黄是,利用自家的门面做生意,成本相对低些,现在的收入基本可以养活他和妻子,比在外面打工要强。

平政路南步街12号的贺运龙,年5月出生。20岁时来平政路,靠租门面开了个卖鸡鸭的小店养家糊口。

平政路号的金叶时装店店主韩敬桃老人,原是湘潭市建筑装饰材料公司的一名助理会计师,年12月退休后开了这家时装店。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。爱人沈子章已去世10年。

熊汉泉,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。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摄影作品和论文余件,其中获奖作品余件。年至今已在《中国摄影》、《中国摄影报》《大众摄影》、《中国摄影家》等专业刊物发表摄影作品余件;年10月在北京成功主办了《钢铁之恋》个人影展。《雪山写意》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“群星奖”银奖、《炉台上的人》(组照)获全国第21届摄影艺术展银奖、《工业记忆》获全国第24届摄影艺术展多媒体类银奖、《小球迷》获第11届国际影展银奖。年出版《窑湾----一条老街的记忆》画册并主办影展;年获湖南省10年突出贡献摄影家称号;年至年分别举办了《聚焦农民工》、《工业记忆》、《炉台上的人》、《一线工人》、《钢铁变奏》等个人摄影作品展览。

HANGEPHOTO汉哥视觉

摄影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

长按以上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huangguazhi.com/kqzyjz/8816.html

热点文章

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推荐文章

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Copyright © 2012-2020 孔雀竹芋版权所有



现在时间: